新动态:观展|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北京篇章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时间:2023-06-26 14:20:08

北京晚报 | 记者 武亦彬 相旭阳 实习记者 何蕊


(相关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为何饱受磨难而生生不息?为何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正在北京市档案馆展出的《立心铸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北京篇章》展览,能给您答案。

展览通过400余份文件、照片、实物等档案史料,以北京地区60余位英烈、英模和先进群体的史料、事迹为主线,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党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劳模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10个板块悉数亮相,用一件件生动而不平凡的故事,串联起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引导观众感悟精神伟力、担当历史重任,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观展·解码

京城的“活雷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60年来,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典型人物不断涌现,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在北京,就有这样一位“活雷锋”,不论是当战士、当干部、当领导,还是退休后,他都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关心公益,奉献社会。他就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政委、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京城“活雷锋”的孙茂芳。

40年如一日,他像儿子对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难的老人。展览“雷锋精神”板块中的一张照片,记录了孙茂芳助人为乐、敬老爱老的日常——他弯腰俯身站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的床前,老人将手抬起伸向孙茂芳耳边,仿佛在帮他整理鬓角的碎发。照片下方的介绍写着:“孙茂芳长年照顾孤寡老人王炎,老人视他如亲人”。

1970年,孙茂芳从南京军区调到北京军区总医院,负责军民共建工作。他发现医院所在的东城区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有许多困难老人和残疾人,便带领医生护士成立了30户家庭病房,上门包户开展服务工作。这位名叫王炎的老人,就是其中一位服务对象。老人一开始对旁人戒心很深。孙茂芳却始终像对待母亲一样关心照顾她17年,老人卧床不起时,他陪床3年半,为她洗脚、端屎端尿,直到老人90岁时为她送终。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把价值上千万元的四合院和十几万存款赠送给孙茂芳,通通被他婉言拒绝。他对老人说:“我有责任照顾您一辈子,但无权要您一根草。”

像孙茂芳一样的雷锋式人物还有很多。“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水电工徐虎;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的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帮助他人我快乐”的义工丛飞;每月拿出工资收入的一半、累计资助超过300名贫困学子的郭明义……他们积小善为大善,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无私奉献做到了极致。

致敬最美“白衣天使”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发。当全国陷入恐慌之际,一批批身穿白衣的逆行者,以生命为誓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展览中的“抗疫精神”板块,讲述了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抗疫先锋人物及群体的事迹,同时展出部分曾经真实使用过的抗疫物资,展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

2020年1月26日,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到通知要求立即组建支援武汉医疗队,呼吸科医生张捷退掉半年前就订好的和家人一同出游的机票,主动请缨,成为第一批医疗队队员。27日13时,就在报名后的第二天,张捷突然接到电话通知马上出发,14时30分集合,16时从北京飞往武汉,他赶忙收拾出了一箱衣服赶到医院出发,23时30分到达武汉。次日,他上午参加培训,下午前往武汉协和医院熟悉病房环境和硬件配置,第二天便投入了紧张的救治工作。

在那个病毒肆虐的时期,张捷在武汉奋战了65天,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斗争,用精湛的医术和科学的护理挽救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展览中展示了一张张捷收到的武汉“抗疫”纪念证书,上面的一句话令不少观众动容——“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终将被战胜,待到山花烂漫时,请君重游江城武汉,共叙黄鹤楼佳话,觅高山流水知音。”这是武汉协和医院写给无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感谢信,邀请他们待疫情消散后,再回来看看。

一封抗疫申请书、一件防护服、一封来自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感谢信……展览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而感人的故事,致敬每一位在抗击疫情中无私奉献的逆行者。

观展·亮点

“缝兜大夫”的白大褂

细节见证医者仁心

展览以图文展板为主,实物展品并不多。然而,在“劳模精神”板块有一处专属的展柜,摆放着白大褂、搪瓷缸子、大瓷碗等多件实物展品,它们看似普通,却默默讲述着动人的劳模故事和工匠精神。

整齐叠放在展柜正中的是一件洁白的白大褂,它的主人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贾立群。从医40余年来,贾立群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理念,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为患者服务。古稀之年,他依旧坚守在临床一线最平凡的岗位上。

每次给患儿做B超检查,贾立群都极其仔细,想方设法提高诊断准确率。他曾说:“对我来说,如果看100个病人,误诊一个患儿只是其中的1%,但对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100%。”每当遇到疑难病例,医生们都会在B超申请单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这个故事在儿童医院广为流传,许多家长都慕名而来寻找“贾立群B超”。

贾立群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缝兜大夫。多年来,为表达感谢,总有患儿家长想给贾立群送“红包”,但他从来不收。有一次,一位家长硬往他兜里塞钱,推来挡去把贾立群白大褂的兜撕坏了。后来,贾立群干脆用针线把兜口缝死,“缝兜大夫”的名声也由此传开。如今,观察展柜中的白大褂能发现,左右兜口的两侧全部被针线紧紧缝死,而贾立群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精神也通过这个小细节被体现出来。

贾立群的白大褂。

时传祥的“大海碗”

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

“我的工作虽然脏一点、累一点,但是搞好了,居民就会不脏、不臭,干干净净。”这是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青年班”班长时传祥生前最常讲的一句话。时传祥一生投身环卫事业,百十斤重的粪桶每天要背近百桶。虽脊背变驼、肩头高高肿起、磨出老茧,他却始终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奉献精神要求自己,也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劳动最光荣”的深刻意义。

“劳模精神”的实物展柜将最大一部分区域留给了时传祥,展示了这位劳动模范生前的“身边小物”——一个搪瓷缸子、一支钢笔、一只大瓷碗。

由于劳动强度大,加上身高体壮,时传祥的饭量比一般人大得多,他平时吃饭所用的饭碗也比其他人大一号。展柜里的一只大瓷碗,还原了这位劳模的饭量:一只碗盛一斤面条,他一顿至少要吃上一碗半,几乎能顶得上三个普通人的饭量,而这也和他平日里的辛苦劳动分不开。

海碗旁,还陈列着一个搪瓷缸子,上面写有“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毛主席语录,这也是当年时传祥出工随身携带的必不可少的物件。

时传祥的“大海碗”。

另外一支“英雄”牌钢笔,对时传祥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1959年,表彰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的“群英会”在北京召开。时传祥不仅是代表,还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受到了刘少奇主席的亲切接见。交谈中刘少奇得知时传祥不认识几个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便送给他一支“英雄”牌钢笔,激励他好好认字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支钢笔,也成为时传祥在环卫事业上继续努力为人民服务的最大动力。

观展·提示

●地点:北京市档案馆二层环廊

●展期:长期专题展览

●票价:免费,在“北京市档案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关键词:

精彩推送

服务促就业 筑梦赢未来
零售 2023/06/26

资讯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