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眼中的好“丰”景
- 来源:紫金山新闻
- 时间:2023-06-14 17:17:54
近日,随着南京市60多万亩小麦陆续颗粒归仓,夏收全部结束。今年南京夏粮小麦丰收增产,好“丰”景令人喜悦又振奋。自古以来,丰收都是人们所期盼的。古人将对丰收的希冀写进诗文里,留在传世画作中,记录在珍贵文物上。
(相关资料图)
生花妙笔写活丰收图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代词人辛弃疾展现的正是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历朝历代,文人们都用生花妙笔,描绘了一幅幅劳作和丰收的图景。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早在《诗经·周颂》里,就描述了丰收带给人们满满喜悦的场景—。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赵翌介绍,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先民难以抵抗大自然的暴虐,当然对丰收的喜悦心情难以言喻,“‘亦有高廪’表示收成格外好,普通粮仓已装不下,要用更高更大的仓廪。更加突出丰收,又通过万、亿、秭等计数单位加以渲染。”
在古代,“农事诗”是一个重要题材。唐代诗人储光羲写有《田家杂兴八首》,其中写道:“种桑百馀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夏来菰米饭,秋至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反映了当时因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衣食俱丰、悠闲舒适的生活。赵翌告诉记者,《田家杂兴八首》影响深远,不仅诗文流传至今,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80岁时手写楷书《田家杂兴八首》,厚重又不失灵动,成为传世经典。
宋代文学家孔平仲也有一首描写丰收后农村景象的《禾熟》诗:“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这首诗画面感十足,让人仿佛能闻到满地禾黍成熟的香气,能听到泉水流畅的声音,描绘了一幅安闲静谧丰收后的农村风景画。
元末明初诗人李昱的一首《农家谣》,把农民的丰收之乐表现得淋漓尽致:“高田低田禾尽熟,农家农家生意足。腰镰在手如割鲜,玉粒如山塞茅屋。亲戚邻舍欢乐同,酒酣社鼓歌老翁。阿孙将米换鱼肉,老妪髻插山花红。时和乃由天子圣,元丰之歌敢同盛。”
传世画作再现丰收之乐
古代画家也用画笔描绘了一幅幅丰收美景。如今我们虽然不能亲眼看到古代的丰收场景,但从这些画作中可以窥见一斑。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幅《山庄秋稔图》,为清代画家袁耀所绘。整幅画构思精巧,结构准确,层次分明,描绘了山庄里人们秋收的忙碌身影和欢乐情景。只见远山高耸,突兀奇绝,烟云缭绕,村舍环绕于绿色山树中,近处一牧童放牛于缓坡之上。村民们正在辛勤劳作:大门前是一片打谷场,两个农夫身穿短衣,其中一人头戴草帽,正驱使耕牛拉着碌碡打场。一老者坐在碌碡之上,正在指点二人如何将秸秆上的稻谷碾压干净。大门口一人端着茶水正往外走,已探出半个身子。院里陈设整齐,一壮年人吃力地挑着刚打下来的稻谷送往粮仓……“虽然人物众多,但刻画得极为生动细致,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而且他们都是相联系、互动的,前后左右呼应,设计巧妙,足见作者观察生活之深入细致。”历史专栏作家“坚叔”说。
除了以人物表现丰收,古代画家们还用动物呼应丰收主题。故宫博物院藏《丰盈和乐图》扇页,清代蒋淑所绘。从扇面上的墨题“丰盈和乐。雍正三年五月四日赐扇,命女淑写此”而知,此图是蒋淑于清雍正三年(1725)受命,在雍正皇帝所赐的白扇上所绘。画中,两只麻雀惬意地立于代表丰收的麦穗上,以喻年丰人和、国泰民安之意。整个画面上可以看到,麻雀生动活泼,一仰一俯,富有情趣;麦穗饱满写实,细致入微,粒粒分明。
珍贵文物讲述“丰收故事”
一件件珍贵文物,也讲述着“古代丰收故事”。
洛阳博物馆里,有着含嘉仓粮食标本、“含嘉仓”墨字铭砖等珍贵文物。含嘉仓是唐代“天下第一粮仓”,粮食标本和墨字铭砖都出自含嘉仓遗址,其中粮食标本保存完好,显示出当时粮仓修建技术的高超。当时规定,洛阳以东的租米要集中在含嘉仓,除了供给洛阳,还有一部分通过陆路运至长安,含嘉仓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看着这些文物,可以想象当年各地丰收之后,将粮食浩浩荡荡运往洛阳的场景是何等壮观。
山西博物院藏金代砖雕“瓜田乐”生动地刻画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场景。这是1965年侯马市出土的文物。砖雕中间有一男子,戴花脚幞头,肩扛大瓜,居中跳跃,以示丰收。左右两边各有两童子,一个吹笛,一个打腰鼓,两个敲小锣,围绕中间扛大瓜者欢快的舞蹈,表达了农民喜庆丰收的欢乐场景。
故宫博物院藏浅杏黄缎绣五谷丰登绵袜,是清康熙年间的文物,长24厘米,高47厘米,是康熙时期后妃冬季穿用之袜。此袜袜帮用绿色暗花绫做成,袜筒以浅杏黄色缎为面料,袜口镶石青色勾莲云纹织金缎边,袜内絮丝绵。袜筒部位用五彩丝线和金线刺绣由五株稻禾、蜜蜂和灯笼构成的“五谷丰登”纹,寄寓了人们希求风调雨顺和丰收吉庆的美好愿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关键词: